旅行第五天
11/10
晴時多雲 換宿九龍
起床後快速盥洗和早餐,重點是要收拾行李,把晾乾的衣物收妥,退房時不能落下任何東西。
拉著行李箱前往地鐵站是個不太方便的過程,地面並不平整,街道間還要上下,到地鐵站入口更痛苦,沒有電梯、電扶梯,得扛行李走樓梯,走得氣喘噓噓。
使用第二張地鐵一日票兌換券取得車票,搭乘地鐵到中環,換荃灣線前往尖沙咀站,換乘通道和出入口都要走很長的距離,還是台灣捷運比較人性。
順利找到美雅旅館,本來想先寄放行李,玩回來後再辦理入住,房東Kevin說我的房間昨晚沒人住,所以直接給鑰匙讓我將行李搬進房間。
美雅旅館
旅館櫃檯
房間很小,就一張單人床加一間衛浴,我單獨一人早出晚歸的所求不多,夠了。這二天的住宿是體驗庶民的生活,住宿在低價的旅館,但比傳說中的鴿子籠強多了。
房間很小就一張單人床加一間衛浴
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是香港地質公園,公園的官網說明:在這個佔地面積150平方公里的公園裡,你能看到各類奇異的地質特徵,近距離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公園分“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部分,共有八個景區。“西貢火山岩”園區內有著獨特的六角形岩柱群,約在1.4億年前由火山爆發形成。此外,遊客還能在此探索海灘、島嶼、海窟,以及連島沙洲。
走到尖東站搭地鐵前往鑽石山站,C1出口旁就是巴士總站,順利搭上92號巴士向西貢出發。車行40分鐘抵達北港站,一看對面有世界遺產標誌就趕快下車,進入後才發現這是獅子會的自然教育中心公園,只是設有地質公園的遊客中心。
北港站自然教育中心公園入口處有世界遺產標誌
地質公園遊客中心
詢問服務人員後,繼續搭92號公車前往西貢。西貢公車總站就在碼頭旁,站邊有遊覽地質公園的解說牌,共有四條建議路線,我挑了第一條建議路線做為今天的遊程。
公車總站內地質公園的解說牌
碼頭邊買了貓記街渡的船票,前往橋咀島,往返30港元。拿到船票,船老大便帶領登船,立馬出發,距離不遠,沒一會兒就到橋咀碼頭。
碼頭邊有幾家賣街渡的船票
下船後就能找到指標和地圖,其實路線很簡單,就一條步道從橋咀灣到廈門灣,一條跨海岔路去連島沙洲。橋咀灣到連島沙洲很近,又是退潮期,連島的道路很清楚,就先拜訪它了。首先看到的是波蘿包,一種火成岩,表面有裂痕,長得像波蘿麵包,證明香港的陸地形成和火山活動有關。
連島沙洲
波蘿包是一種火成岩(因風化作用致使表面形成龜裂狀的紋理而得名)
繼續走到島上有步道往上到觀景平台,再往後走可到燈塔,附近有個公共藝術雕塑-陽光下的月影。
公共藝術雕塑-陽光下的月影
之後原路返回,繼續前往廈門灣。步道上上下下,依山蜿蜒而過,沿途都有清楚指標,還有小型公共藝術雕塑品展示,讓遊客欣賞。不過走完全程還是要流很多汗水,喘息不止。一個小時後終於走到廈門灣,不過是個小海灘,有2個遊客在海中戲水,沒多久就聽到廣播,因為沒有救生員請遊客上岸以策安全。
前往廈門灣的步道上上下下,依山蜿蜒而過
沿途有許多小型公共藝術雕塑品展示
終於走到廈門灣
在廈門灣碼頭休息
在這裡休息一下,吃點餅干喝點水,想到還要原路走回橋咀灣心就涼了一半,依船票上的電話打給船公司,問可不可以就在廈門灣搭船回去?得到肯定的答案,不過要補10港元的差價,省下這段路程,10元太值了。果然等到船來,上船後把船票和10元交給船老大,順順利利地回到了西貢。
在廈門灣搭船回西貢
午餐時間,西貢港口旁的餐廳熱鬧滾滾,我沒跟著湊熱鬧,搭乘92號城巴一路坐回鑽石山巴士總站。
西貢港口旁的餐廳熱鬧滾滾
第二個行程是拜訪一旁的南蓮園池和志蓮淨苑,志蓮淨苑是一座廟宇,南蓮園池是個古式園林,兩者都是仿照唐代藝術風格設計,並由一座橋毗連。這裡雖然位處繁華喧鬧的市中心,但別具寧靜平和的氣息,是都市中的淨土。
南蓮園池
這裡好像台灣的佛光山,都是宗教界耗費巨資開發的宗教園區、觀光景點,之前和Dennis吃飯聊天時,聽他們說這裡的素食很有名,中餐就在這裡解決。進入餐廳一看菜單價目表,我的乖乖,一般平民百姓應該是吃不起的,我點了3道素食港點,要價178港元,暗嘆一聲「好貴!」老實說是很清淡養生,但談不上十分美味,台灣有些寺廟提供免費的齋飯,雖然沒有那麼精緻,但也十分爽口。
志蓮素齋入口
志蓮素齋素食港點
用完中餐繼續逛南蓮園池一圈,然後經上層陸橋通道前往志蓮淨苑,建築是宏偉的,外面可以參觀拍照,但裡面就禁止攝影。
南蓮園池一景
志蓮淨苑
參觀完志蓮淨苑,接著搭地鐵去宋王台站,參觀宋王台花園,花園不大,就是看一塊石碑,連結的是古老的香港歷史。中文百科全書對宋王台的描述是:宋王臺(或宋皇台)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景點,原址位於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土瓜灣)原來的位置上。現時被遷移到馬頭圍道的新修築之宋王臺道。
1278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宋皇台
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輸掉後自殺。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有傳聞宋王臺其實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本地人不想激怒元朝的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都有一傳聞說再一開始就是宋王臺,並沒有改變。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公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珓杯石名勝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臺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臺公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隨著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訊息傳出,香港政府計畫把宋王臺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復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宋王台石碑
接著向北走,前往九龍寨城公園參觀。關於九龍城寨公園維基百科是這麼說的:九龍寨城(俗稱九龍城、九龍城寨、九龍砦城或九龍城砦)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城的已拆卸社區。九龍寨城原是清朝政府的軍事駐地,在英屬香港時期發展成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清拆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九龍寨城由清朝政府於1847年擴建而成,是新安縣政府一個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自1899年5月起,成為英屬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被日軍佔領。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九龍寨城於1987年和1989年分兩期進行調遷,寨城內的居民,除少數接受特惠賠償或選擇購買居屋外,絕大多數均遷入觀塘區佐敦谷的彩霞邨。1994年,九龍寨城正式清拆,遺址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於1995年8月啟用。
九龍寨城公園內容比較豐富,有衙門、六藝臺,亭台樓閣水榭花圃都整理得很好,一邊欣賞古蹟,一邊回味香港的過去。
九龍寨城公園衙門
九龍寨城公園六藝臺
參觀完後,走回宋王台地鐵站,這附近的餐廳都是泰國料理,很有異國風味,可惜中午吃了素食港點,心想來吃泰國小吃或料理會不會好一點?搭地鐵前往土瓜灣站,參觀今天最後一處目的地--海心公園。海心公園位於土瓜灣旭日街,此處原是名為「海心島」的小島,在大型填海工程後建為公園。
附近的餐廳都是泰國料理
海心公園內的「海心石」及「魚尾石」是著名的地標,據説情侶們拜過「海心石」後,便會帶來美好姻緣。另外,臨海而建的「海心亭」更是觀賞日落景緻的理想地點。
海心公園並不大,要看的二個景點緊鄰一起,一是海心亭,一是魚尾石。十分鐘就看完了。
海心亭
魚尾石
前往地鐵站的路上,又看到一家港明美食店賣兩餸飯,這個比較適合我,經濟實惠又飽足,這回買一份有青花菜炒牛肉、糖醋排骨和炸豬排的三餸飯,花費35港元,帶回旅宿房間吃。
港明美食店
晚餐改吃三餸飯
回旅宿整理照片和日記,收到Dennis傳訊息建議我去中環蘭桂坊、蘇豪,或是尖沙咀的諾士佛台體驗夜生活,既然吃飽飯了,就去轉轉,好在諾士佛台距離旅宿並不太遠,步行可達。那裏一片酒吧,適合年輕男女,我一糟老頭看看就好,不太適合我,還是回旅宿洗澡睡覺比較實在。
諾士佛台酒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