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2023香港遊1

 旅行第一天

11/6 晴 出發香港-充實的一天

早上500準時起床,迅速吃完早餐,搭上530的首班公車到捷運七張站,換乘捷運松山新店線到北門站,再換乘機場捷運直達車到桃園機場。除了抵達北車機捷月台時,目送一班直達車離站,多等了15分鐘外,其餘行程都很順利。

要搭乘的國泰航班飛機準時抵達

機場check-in、通關都很快速,提前了2個小時抵達B4登機口,可以放鬆心情看飛機起降,等候登機。 1125飛機落地,但出關的人多,排了一下隊,1205才領行李出關。比較擔心的是帶了二箱要送給Dennis的釋迦託運,出關提領時已有汁液滲出,大概過程中有摔壞,不知道狀況有多糟,又不好打開檢查,只能硬著頭皮繼續。



綠色提袋內就是要送給Dennis的二箱釋迦

先前在klook預購了香港手機sim卡及機場快線車票,為了拿手機sim卡,出關後到A13號櫃檯註冊實名又等了一陣子,等全部辦好1220了。還好機場快線只幾步之遙,順利搭上1230的車。

出關後到A13號櫃檯領取手機sim

到香港島站,竟沒有宜必思酒店的免費接駁車,出站也沒有公車站牌,只好轉乘地鐵至上環站,出站無電扶梯,扛行李出站滿身大汗,又走了一小段路,人行道高高低低,人多路窄,實在不行,便叫了計程車到酒店,車資跳表27港元,收39港元,因為有2件行李。

香港機場快線

Dennis已在酒店大廳等。 放好行李,由Dennis帶領從酒店出發,步行導覽遊香港島,酒店附近都是賣藥材和南北貨的店家,有點像是台灣的迪化街,之後走到水坑口荷李活道公園,這是當年英軍登陸佔領香港立旗處,1841125日,英國海軍登陸水坑口街附近的「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今荷李活道公園所在地。而水坑口街的英文名字Possession Street,也反映了「佔領」的歷史),並在第二天舉行了升旗禮,正式開啟了香港長達150多年的殖民管治歷史。

水坑口荷李活道公園

香港開埠初期,該街道使用譯名波些臣街( 按1894年香港的街道名冊所記 )。當18411月,英國的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私擬訂定《穿鼻草約》,儘管該草約從未為雙方正式簽署,但海軍軍官卑路乍仍率領英軍乘軍艦搶攤登陸香港,英國海軍測量人員早已測定香港西面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可用作軍旅紮營,於是命令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以「屬領角」Possession Point,即水坑口)為之命名,該道路即為今日的水坑口街。而這片高地就是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公園一帶的大笪(ㄉㄚˊ)地。

公園內告示牌貼有歷史照片與說明

1841126日,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J. J. G. Bremer)乘高爾合號(HMS Calliope)來港,沿著小路登上香港島西北的一座小山崗,並且正式舉行升旗儀式,宣示主權,又在海面鳴炮,表示正式佔領香港。這條小路成為今天的水坑口街。(以上說明節錄自網路維基百科)

水坑口解說牌

之後經過一處香港賽馬會的投注站,Dennis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並索取簡介資料給我,讓我有興趣的話可以買份馬經研究研究,週三晚上去看賽買試試手氣。

香港賽馬會投注站

然後我們來到了文武廟,Dennis向我介紹說文武廟在早年香港殖民地時代,除了是居民信仰的中心,也是議論是非、解決爭端的場所,因為如果打官司得請律師,訴訟過程都得說英文,根本聽不懂,還不如到廟前賭咒斬雞頭,由鄉紳父老出來主持公道比較有用。

文武廟

文武廟建於18471862年間,是香港殖民管治時期其中一座最早興建的中式廟宇,供奉著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而武帝(關聖帝君)身穿綠色長袍、手持長劍,代表忠義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廟還奉祀包公及城隍,廟內又同時置有兩件有逾百年歷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1847年)的銅鐘,以及一台造於1862年的官轎。每年秋天,文武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並為香港市民祈福。(以上說明節錄自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前往PMQ元創方的路上看到路旁石壁上頑強生長的榕樹,氣根密布牆面,它應該也參與並見證了香港的發展。

石壁上的老榕樹

香港上環PMQ元創方是個由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改建,結合了文創與購物思維的商場。Dennis特別帶我參觀了地下層的展廳,這裡保存了建築最早的花崗岩地基。

PMQ元創方是個由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改建

開滿本地品牌精品店、匯集本地藝術家的PMQ元創方,是體驗香港匠人文化的絕佳場所。這裡最初是一所為公眾提供高小及中學程度的西式教育官立學校──1889年中央書院遷移至此,超過半個世紀之後被改建為荷里活已婚警察宿舍,最終在2014年變身成為文創地標。在欣賞建築本身的深厚歷史之餘,還可以逛一逛這裡眾多的藝術家的工作室及精品商店,了解香港的匠人精神以及他們的靈感來源。(以上說明節錄自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地下層的展廳保存了建築最早的花崗岩地基。

下一站是百子里公園,百子里(英語:Pak Tsz Lane,舊稱Pak Tse Lane),是香港島中環的一條後街掘頭路,屬一非行車「前小路後圍坊」式平台街道。百子里位於結志街與鴨巴甸街交界的南面,起於結志街,終接三家里。百子里的附近是斜坡路,而它是一塊平台。百子里平台上現存有一幢舊樓,名為百子樓。百子里的其他面積是政府官地皮,周邊也有些唐舊樓包圍,成為天井的地形。走大街的行人很少留意百子里這處的地方。

百子里公園

在百子里平台上有一個孫中山史蹟徑景點站,它說這裡是輔仁文社的原址,在1892年由楊衢雲和謝纘泰所創立,本來是民營教育機構,不過那裡的師生常談論中國政治、研究革命,終於成立了香港興中會,他們成為核心成員,包括孫中山。(以上說明節錄自網路維基百科)

百子里公園一角

之後Dennis帶我到一家叫羅富記粥麵專家的餐廳,說是他從小吃到大的老餐廳、老味道,讓我品嘗一下道地的香港粥麵小食。我們點了皮蛋瘦肉粥、牛肉粥和一碗雲吞分享共食。香港的廣東粥是用生米細火長時間慢慢熬煮,吃起來非常綿密,不像台灣很多店賣的廣東粥是用大火快煮熟米飯,就是不對味。


吃點心嘍!

飽餐後走去興中會遺址,目前只剩一面人行道上的招牌,招牌外側是乾亨行三字,內側是興中會三字,意思是當年興中會對外以乾亨行作為掩飾,以避清廷耳目。我們在此為彼此拍照留念。

 


 

興中會遺址目前只剩一面人行道上的招牌

興中會是孫中山於1894年年底在夏威夷創立的革命組織,矢志推翻清廷。 18952月,該會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黃詠商成為首任會長,以士丹頓街13號為會址,取名「乾亨行」作掩飾,並策動革命史上首次起義-「乙未廣州之役」。(以上說明節錄自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接著走去中環搭半山扶手電梯,路過一處壁畫,很多遊客拍照留念,Dennis說那處壁畫經大量遊客手摸,壁面已斑駁,失去往日光彩,並不值得再欣賞,香港還有很多美麗的壁畫,值得去探索。果然在些利街就看到幾處不錯的壁畫。

些利街壁畫

走到大館,大館位於香港島中環核心地帶,彼鄰中上環區其他重要的歷史古蹟,與荷李活道、蘭桂坊及蘇豪區緊密相連。我們的周邊社區熱鬧繁華,遍佈畫廊、古董店、餐廳和酒吧,散發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以上說明節錄自大館的官方網站)

大館以前是殖民時期香港警署

Dennis說大館以前是殖民時期香港警署、法院、監獄集中地,現已改成藝文展覽場所。這裡建築的外觀很漂亮,是英式洋樓的型態,還展示了許多舊時的照片,讓遊客可以了解過去的歷史。Dennis說英國人打香港時,不是從英國帶兵來打,而是先去了印度,帶印度兵來打仗,這些印度兵留下來後,也以殖民者自居,很多轉業成為了警察,這就是為什麼香港警察以前有很多印度人。我們特別拜訪了舊法院,現場布置成簡易法庭的樣貌,正撥放影片,模擬一場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結束後還可以讓遊客進入法官席拍照留念。看完法院後,來到舊監獄,現在變身成為咖啡館,時髦的遊客喜歡在監獄內喝咖啡聊是非。

影片結束後可以讓遊客進入法官席拍照留念

昔日的監獄現今成為時髦的咖啡廳

走著走著,Dennis又帶我來到一座清真寺-香港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建於1849年的回教清真禮拜堂,曾於1915年重建,是香港首座清真寺,又俗稱為「摩羅廟」。這座香港法定古蹟呈長方形,保留了原有的尖塔,正門為拱形,四周則是富有阿拉伯色彩的拱窗。(以上說明節錄自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香港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Dennis說這座清真寺雖然不是香港唯一的一座清真寺,也不是最大的一座,卻是香港最古老的、地位最高的一座清真寺。我們帶著虔誠的態度,拖鞋進了清真寺看了看。

香港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寺內

再前往下一個景點是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先生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家,畢生致力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功勳舉世公認,不但受到海內外各地華人的敬仰,在世界上亦享有崇高的聲譽。孫中山先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他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並在此孕育革命思想和籌劃革命起義活動。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於二零零六年對外開放。紀念館樓高四層,總樓面面積約2,560平方米,館內設有兩個常設展廳,展出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配合多元化的視聽節目,全面地闡述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香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維新與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孫中山紀念館以突顯孫先生與香港的密切關係,讓本地市民和海外遊客緬懷這位一代偉人在港的活動足跡。

內部裝修瑰麗堂皇

孫中山紀念館館址「甘棠第」,1914年建成,原為香港商人何甘棠的宅第。整體建築屬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堂皇,弧形陽臺有希臘式巨柱承托,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以上說明節錄自孫中山紀念館的官方網站)

長廊留影

這裡有漂亮的廳堂和長廊,也陳列了許多史蹟文物,而且不用購票免費參觀,是個非常值得遊客拜訪參觀的地點。

接下來走了一段路前往香港總督官邸-禮賓府,途經一處餐廳,招牌寫著佛羅倫斯牛肚包,Dennis說這家是義大利人開的,很好吃,問我要不要嘗嘗看?我連忙婉拒,午餐後又吃了廣東粥和雲吞,怎麼可能還吃得下。

Dennis說這家很好吃

禮賓府是現任香港行政長官的官邸,在英式喬治亞時代建築上,加入了日式風格,非常獨特。這裡的花園每年都會定期開放,供公眾參觀。(以上說明節錄自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可惜我們到訪的時間並非開放期間,我們只能在門口拍照留念。

禮賓府

接下來要前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途經美國大使館,正好碰到人群聚集進行示威抗議活動,我們還有行程,趕緊繞道而走。又經過山頂纜車站和香港公園,公園正對面有座無尾熊雙子大廈,Dennis告訴我說設計師就是以澳洲無尾行環抱大樹為靈感設計的,經過解說後再看,的確很像。公園內還有人工瀑布水簾,趁機留了影。有座茶具文物館在公園內,是希臘古典復興式風格,過去是舊三軍司令官邸。

無尾熊大廈

抵達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後,Dennis首先向我介紹前方綠帶上的長頸鹿大榕樹,榕樹氣根發展得像長頸鹿一般,接著搭電梯、爬樓梯來到頂樓空中花園和藝廊。今天並非開放參觀日,我們未能進入展區參觀,但是就算是走馬觀花走一圈,還是能感受到香港歷史的氛圍。

長頸鹿榕樹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位於香港商業區域的中心地帶,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座落於前域多利軍火庫,一個擁有重大歷史和文化價值、自然美景並且可以將香港絕美的天際以及維多利亞港一覽無遺的歷史建築。佔地1.3 公頃的遺址內有四座前英軍軍事建築,最初建於19世紀中葉至20 世紀初,用於生產並儲存炸藥和彈藥。該遺址後來在1980年代被廢棄,直到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以及其他本地和國際人士和組織慷慨捐贈的資金,該遺址得以活化。在2012 年,透過周詳的活化再利用、精心的改動和經過深思熟慮的加建,屢獲殊榮的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 建築師事務所成功將遺址改造成文化、藝術和知識中心。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空中花園公共藝術展品

史帶-格林伯格樓是由主樓和附屬樓組成的一層L形結構,該大樓由英軍於1860年代建造,用於混合炸藥。前身為化驗所的大樓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現時被改建成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其中一間行政辦公室以及利國偉廳及瑞信廳兩間多功能廳。

地面還留有早期運送彈藥的軌道

前軍火庫A 是現存最古老的香港殖民時期軍事建築之一,建於1863年至1868年之間。該建築由厚厚的花崗岩牆建造。這座一級歷史建築經過精心修復已被改造成一個達至國際博物館標準的現代展覽空間,現命名為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空中花園的視野

前軍火庫B建於1905年至1907年之間,在殖民時代期間該建築聯同沿著建築物後面的一條照明通道被英軍用於彈藥儲存。經過多次改建後,這座一級歷史建築更名為麥禮賢劇場,現已改造成擁有100多個座位以及高品質戲劇設施的劇院,可用於演講、表演和電影放映。

另一件空中花園公共藝術展品

建於1940年代末期的GG Block被推測曾由皇家憲兵隊的特別調查部門使用。在1970年代,該建築曾為香港第一波大規模移民潮期間推行抵壘政策的地點之一。該建築現在被正式認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在進行了保護和修復後成為了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行政辦公室之一。(以上說明節錄自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官方網站)

之後Dennis帶我來到利東街,這裡以前是香港印製「囍帖」的集中地,如今入駐的是本地和外國特色潮流品牌商店和各色餐廳,最特別的是Dennis帶我搭電梯來到一座5樓平台空中花園,這裡布置著南瓜馬車、天鵝、水池、花園步道,非常浪漫,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可是知道的人好像不多,來此的遊客很少。

利東街

5樓平台空中花園

下樓後經過一座市場,就來到了藍屋,Dennis提醒我輕聲慢步,別使用閃光燈,因為目前仍有居民居住在內,遊客應盡可能不要打擾他們。

藍屋

香港近年著重城市規劃,樓宇建築設計幾乎一模一樣,較少予人驚喜;反觀昔日,建築物沒甚麼統一設計概念,卻容易造就特色之作。位於灣仔石水渠街 72 號至 74A 號的「藍屋(Blue House)」便很有特「色」:全幢外牆被漆上藍色,在眾多灰色建築群的灣仔舊區中,套句廣東俗語:「盲都睇到」(瞎子都看得到)

位於藍屋一角的華陀醫院

藍屋歷史也不簡單,原址在 19 世紀曾是「華陀醫院」及「神醫華陀廟」(Hua Tuo Hospital and Temple),及至 1920 年代拆卸重建為一幢樓高 4 層兼有「騎樓(露臺,Veranda)」的唐樓(Tenement House)時,華陀廟亦被保留下來;再至 1950 年代,由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改為跌打武館。藍屋從前亦是作育英才的所在,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以及戰前灣仔區唯一的英文學校「一中書院」,便曾落戶藍屋。

藍屋目前仍有居民居住在內

其實,藍屋最初並非藍色,只因在 1980 年代,香港地政署進行修葺時,發現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無心插柳下,一幢普通的唐樓便從此變成「藍屋」。不過,據現時藍屋內「香港故事館(Hong Kong House of Stories)」負責人指,當時老一輩居民不太喜歡,覺得是「死人藍」不吉利。後來看著看著習慣了,再次復修藍屋時,更要求有關方面保留藍色。後來,藍屋更與茂蘿街綠屋、慶雲街黃屋、景星街橙屋被合稱為「藍屋建築群(The Blue House Cluster)」。

藍屋有著百年歷史,木製樓梯、天花、水泥騎樓及內部建構現時均已不多見,當然有保留價值,香港政府將它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亦不無道理。既然是一級歷史建築,拆卸是不可能,只可進行保育活化。不過,有別於其他活化建築物,多被闢作博物館、展覽廳或其他文化保育景點,全因藍屋本來已有人居住,不可能將之逼遷。最後,政府唯有採用「留屋留人」的活化策略,即是藍屋現時仍是普通民居,由負責管理的聖雅各福群會出租給居民,目的之一是期望連藍屋昔日的居住情景也可還原。

藍屋建築群如此留人留屋的活化方式,讓它於 2017 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award of excellence),乃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評審讚揚這「留屋留人」活化策略,不但減低對藍屋原居民的影響,更可讓租戶、社會工作者、保育人士齊心協力,保育灣仔區內最後一個工人階級社區,對其他地區的保育發展具啟發性。(以上說明節錄自NearSnake網站)

之後走到莊士敦道,看美國田園歌手約翰丹佛來香港開演唱會時,親手植下的一棵榕樹。

美國田園歌手約翰丹佛手植的榕樹

今天的最後一處景點我們拜訪的是茂羅街7號,這裡是香港政府的一項保育活化項目,項目範圍包括十幢建於1910年代,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

茂羅街7

經保育活化後項目盡量保留樓宇的建築元素和物料,其中包括露臺、法式窗戶、欄杆和木樓梯等。活化後的建築群亦包括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間供社區享用。

茂羅街7

20221月起茂蘿街7號的英文名易名為M7,以「築動文化 · 連繫生活」為發展主題,致力推動社區的「文化探索」、「新舊互動」、「生活體驗」,以及「鄰里連結」。M7茂蘿街7號並繼續提供零售、餐飲商店,及可供租用作舉辦展覽、工作坊、講座的活動空間予公眾使用。(以上說明節錄自灣仔茂羅街7號的官方網站)

茂羅街7

草草看完後已夜幕低垂、華燈初上,Dennis提議搭公車前往餐廳用餐。走了一天,要去吃大餐當然好嘍,搭銅鑼灣5B八士來到了大球場。步行到Dennis所屬俱樂部的印度餐廳,除了我以外,Dennis還邀請了一位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及另一位台灣來香港辦理高爾夫球比賽的林先生作陪。Dennis點了烤餅,烤雞(好鹹),青菜,避風塘大蝦,紅酒牛尾,紅酒,冰淇淋,印度香料奶茶,談天說地,酒足飯飽,就是讓Dennis破費了。有美食、美酒,又有健談的好友,這一餐解除了一天的勞累。

我們三人先到

林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晚到

四人餐廳合影留念

用餐到餐廳打烊,Dennis陪我搭地鐵回西營盤,步行到酒店,取走那二箱釋迦,我只希望還能有幾個完好的能讓他品嘗。等我洗完換洗衣物、洗完澡,躺下休息時已凌晨100,好累、好充實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甘南青海旅遊日記 第四天 人間仙境-札尕那

6 月 13 日 星期四 天氣:陰偶有細雨 早餐是自助式的,菜色和昨晚差不多,幾乎看不到肉類。 麵點餐檯 熱菜餐檯 小米粥來一碗? 自助奶茶 團員用餐中 自助餐檯 考慮要夾什麼? 8 : 30 驅車前往札尕那(海拔 3600 米、里 60KM ),今天有一整天的時間在這裡遊玩。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