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第六天
11/11陰雨 雨中狼狽旅行
早早出門搭地鐵屯馬線前往錦上站,參觀錦田樹屋。出地鐵站時下雨,趕緊拿雨衣出來穿,不怕身體淋濕,就怕相機鏡頭淋壞。依靠手機導航,走去樹屋花了半個多小時。
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錦田樹屋,位於香港元朗錦田水尾村遊樂場側,其獨特之處在於由一株結構複雜的巨大老榕樹包圍著一間石屋,保有香港多個紀錄,並且見證了清初下達遷界令的一段歷史。該株老榕樹屬細葉榕,《古樹名木冊》編號LCSD YL/6,樹幹直徑為6000毫米(樹幹離地1.3米之直徑),是香港之最;樹木高度為16.5米;樹冠達42米,這是與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樹一樣並列香港首位的紀錄;樹齡方面則至少超過100年。至於實際年齡則眾說紛紜,一說300年,一說400年,但有指榕樹所圍繞的石屋之磚塊技術僅有200年歷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樹樹齡不可能比磚塊的製成日期相差太遠,但普遍認同榕樹至少有逾150年的歷史。 樹高有16.5米,樹齡超過100年。被榕樹纏繞著的所謂石屋,現時已無人居住,片瓦無存,只留下屋的一些磚牆和一具麻石門框。一說石屋至少擁有400年歷史,建於明朝晚年,是錦田鄧族的建築。著名旅遊人朱維德在他的作品《香港掌故》中指樹屋附近一帶本為山野地方,而石屋在當時原先是一間天后廟(又有名北明廟),另一說則認為是一間書齋。石屋本身為兩進三間式設計,以青磚建成,採用夾牆的方法建築(即以兩層磚塊砌成牆壁,中間部份每隔兩層以一橫磚連接)。中國南方炎熱潮濕,這種設計正好達至防潮和冬暖夏涼的作用,但相對來說增加了建築成本。
錦田樹屋
在前往錦田樹屋的路上還有一處古蹟,可惜的是我到訪的時候還沒開放參觀。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官網的說明:二帝書院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由鄧二帝會於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年)集資興建。該會由十六名鄧族的顯赫士紳組成。二帝書院供奉原先放置於附近一座文昌塔內的文昌帝和關聖帝像,書院亦因而得名。書院其後成為一所重要學府,不少著名學者亦曾在此講學。
二十世紀初推行現代教育,二帝書院亦轉為一所小學,約有學生三十人。書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用。
書院是一所兩進式建築物,呈長方形,以青磚及夯土建成,外有圍牆,圍牆兩端均設入口。可能基於風水原因,書院正門建於兩進之間,有別於一般書院的布局。書院正門外的前院以白石鋪砌,稱為「白石巷」。二帝書院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底竣工。
二帝書院於一九九二年列為古蹟。
前往錦田樹屋路上的二帝書院
又淋著雨走回地鐵站,只顧著保護相機,下半身、鞋、襪全濕,十分狼狽,沒有辦法,還是咬牙繼續旅程。續搭地鐵前往元朗站,換乘36號公車前往紅毛橋,再循手機導航步行前往參觀南生圍,單程就花了一個小時。
南生圍路
維基百科這麼描述:南生圍位於香港元朗橫洲東面,山貝村北面,天福圍西北面,被錦田河及山貝河包圍。兩河之間的交匯處有一小島,猶如一個雀鳥天堂。因為水退時,小島泥灘旁有很多候鳥會在該處停留,尤其是黑面琵鷺。除鳥類外,南生圍內亦有不同種類的植物及生物,如赤桉樹、蘆葦、紅頭潛鴨、青頭潛鴨及招潮蟹等等。
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不少市民,特別是攝影愛好者,皆會趁假日到來觀鳥和拍照。
南生圍的魚塘
走去南生圍的一路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下雨,只有我一人獨行。前往南生圍的路旁有著一片高聳的大樹,也有被蘆葦草環繞的大片魚塘,是濕地生態環境。會很適合喜歡觀賞濕地環境、拍攝水鳥的遊客。
南生圍的濕地生態環境
最後走進魚塘間的小徑,附近樹上、電線上看到許多鸕鶿和鷺鷥,也有許多不知名的小鳥,的確是賞鳥的好地方,不過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被蚊子叮得很慘。
樹上滿是鸕鶿
回程終於看到有一群黑衣慢跑者迎面而來,我就向他們道早安,領頭的男士也揮手致意,這才認出領頭那位是香港大明星周潤發。本想拿起相機拍照,周潤發先生周圍的一群女士馬上制止,所以沒拍成大明星的身影。
回元朗地鐵站後再搭地鐵到天水圍鐵路站,轉搭輕鐵705線,天秀站下車,步行前往香港濕地公園。這裡得買門票,單次30港元。
搭輕鐵705線前往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入口
香港濕地公園擁有佔地1萬平方米的室內訪客中心和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區。展覽廊展示濕地在生物多樣性、文明發展和自然保育的重要性。 濕地保護區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鳥而重建的生境。座落保護區的濕地探索中心讓遊客親身體驗濕地生趣。其他設施包括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紅樹林浮橋和三間觀鳥屋則引領遊客走進不同的生境。(香港濕地公園官網說明)
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區
紅樹林浮橋
觀鳥屋
從濕地公園走回天秀站,續搭輕鐵706到銀座站,同月台換乘輕鐵751到藍地站,步行前往妙法寺及藍地屯門新村壁畫參觀。藍地是香港新界屯門區的一個地方名稱,位於屯門以北,洪水橋以南,東有元朗公路,青山公路-藍地段將藍地分隔為東西兩部。藍地亦是屯門陶氏的其中一個聚居地,該族自元末遷入屯門,是陶淵明的後人。
剛開始手機的谷歌導航導錯了路,穿越巷弄始終找不到地圖上的路,後來問路人後,走回大馬路,輕鬆找到妙法寺大門。
妙法寺大門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妙法寺位於香港屯門新市鎮,1960年由洗塵法師及金山法師購入位於藍地的張苑開設。
其建築「萬佛寶殿」在1973年開始重建成3層,並在1980年落成。它捨棄傳統佛寺的建築結構:
外觀雙層屋脊,並舖上金光燦爛的琉璃瓦片;陶瓷製作的動物裝飾被置於飛簷上;大廈的最高處有一座由兩條金龍守護的佛塔。
頂層是大雄寶殿:供奉3尊5公呎高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坐像,附有三道從屋頂懸垂的巨型梨狀水晶吊燈,橫梁上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蹟。內壁鑲有約10,000多個不同姿態的金佛瓷磚,據說是仿照北京市頤和園的萬佛殿興建的。左右兩壁更分立了16尊以半浮雕製作的佛像。
中層是法堂,供奉玉佛像,此處亦可筵開40多席素食。樓梯間有半浮雕描繪釋迦牟尼的故事。
底層供奉彌勒佛像及四大天王像。
殿前設有一對威猛的巨大金龍,環繞著紅磚砌成的前門大柱。大門入口的兩旁設有石獅子及麒麟,亦有2頭擁有6顆牙的白象雕像。
「萬佛寶殿」旁邊為一座樓高7層,佔地65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新大樓於1999年2月2日正式動工興建,原定預計在2006年至2007年間落成,最後在2010年落成[1]。新綜合大樓因應資訊科技時代,以新時代建築設計,捨棄傳統不合時宜的佈局,並以實用為主,方便日後維修和保養,以免浪費善信的設施。綜合大樓內設有玻璃佛殿、圖書館、容納1,000觀眾的演講廳、辦事處及停車場等設施。內設水晶蓮花雕塑,供奉一尊8米高、用柚木雕造的釋迦牟尼像,兩旁分立舍利弗尊者像和目犍連尊者像。
萬佛寶殿
綜合大樓內設有玻璃佛殿、圖書館、演講廳、辦事處及停車場等設施
從妙法寺出來,屯門新村壁畫也在附近不遠,根據谷歌的導航,穿越巷弄,很快就找到目標,壁畫是在門牌73號的健怡居周圍一圈的外牆上繪製的,有黑白的線條畫,也有色彩繽紛的卡通畫,值得一看,不過範圍不大,40分鐘就解決了藍地的參訪。此時太陽終於露臉放晴,可沒2分鐘,又下起小雨。
壁畫是在門牌73號的健怡居周圍一圈的外牆上繪製的
壁畫有黑白的線條畫,也有色彩繽紛的卡通畫
走回藍地站搭輕鐵到兆康站,換乘地鐵到美孚,再換荃灣線到長沙灣,拜訪下一個目標,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根據香港歷史博物館官網的說明,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為興建徙置大廈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規模很小,很快地參觀完,還順帶著參觀了博物館隔壁的漢花園。
漢花園
之後續搭荃灣線到太子站,參觀今天最後一站景點:金魚街,花墟街市和雀仔街。
金魚街(通菜街)又稱金魚市場,位於香港油尖旺區,是旺角的一個觀光購物地點。該地點的位置為通菜街貫穿旺角道至水渠道/太子道西之一段。這裡集中了許多販售水族生物的商家,也有許多小吃、飲食攤販。
金魚街
旺角花墟是一個位於香港旺角北部的市集。商販主要集中在旺角花墟道兩旁,以批發價大批的售賣各式花卉,成為香港最大的鮮花零售集中地。我愛蒔花弄草,但比較喜歡長在土裡有生命力的植物,切花、插花就非我所好,看看就好。
旺角花墟
花墟道走到底就來到了園圃街雀鳥花園,這是座中式庭園建築的主題公園,鄰近旺角大球場及花墟道,佔地約3,000平方米。正門設於界限街,另一入口則設於園圃街。雀鳥花園由土地發展公司(現時的香港市區重建局)耗資2,900萬港元興建,建築工程由1996年3月開始,並在1997年12月13日落成開幕。雀鳥花園地點適中,設計優美,又是售賣雀鳥、雀籠、雀鳥飼料等檔位的集中地,深受愛雀人士歡迎,同時也是一個市民及遊客的好去處。
園圃街雀鳥花園
都逛完後,走回地鐵站的路上,在一家叫太子回味雞的小店買了一份油雞叉燒雙拼燒臘便當(30港元)帶回旅宿吃。最後搭荃灣線到尖沙咀,回旅宿休息。今晚的燒臘便當雖然換了口味,但缺乏青菜,比較之下還是兩餸飯比較適合我。
在太子回味雞買燒臘便當帶回旅宿吃
燒臘便當缺乏青菜我比較不愛
今天的行程都在屯馬線和荃灣地鐵線及連結的輕鐵線上,充分利用了地鐵一日票。同時也走了一、二十公里的路,淋了雨,好充實的一天。
晚餐後帶著相機、腳架漫步到維多利亞港邊星光大道拍攝夜景,為九龍的最後一夜留點紀錄。大概是周末的關係,這裡人山人海,想要找個好角度拍攝還真不容易。
維多利亞港邊星光大道
維多利亞港夜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